人们常说“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下一秒便电闪雷鸣、狂风大作。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天气的复杂性和难以预见性。今天,天气预报已然融入各行各业和人们日常生活,成为公众日用而不觉得公共服务产品,社会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当人们通过电视、微信、微博等渠道便捷地获取天气信息时,一群气象人正默默守护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观云测天”“听风识雨”。这其中,就有30多年来一直与风雨同行、同云霓做伴的赵桂香。

因为热爱,赵桂香选择了气象事业;因为敬业,气象事业也成就了赵桂香。20世纪80年代,凭借优异成绩考上北京气象学院的赵桂香,选择了被人们称之为“冷门”学科的气象学。虽然学科知识晦涩难懂,但她也探索到了天机的无穷奥秘,激发了她对气象事业最初的热爱。毕业时,许多同学选择去经商、从政、赚大钱,而她却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山西省晋中市,从最普通的预报员做起,默默耕耘在天气预报业务一线。

怀抱着这份对气象事业的热爱,3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从手绘天气图凭经验主观分析天气预报,到以数值模式为指导客观和主观预报相结合;从普通预报员,到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和山西省气象台分管预报业务副台长。一路走来,她一直坚定执着为气象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秉持传承着爱国求实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她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竞赛一等功、“山西好人”、省直机关第五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气象部门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荣誉,是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山西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她是气象人敬业奉献的典范。

敬业奉献  坚守岗位严把关

作为预报员,她始终把“一年四季不放松,每次天气过程不放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兢兢业业,严格把关,以“工匠”精神打造每份预报服务产品。

为了一份预报,她可以将看家的文字功底拿出来,改了一遍又一遍,哪怕是一个标点、一个副词也要斟酌再斟酌;为了一个计算程序,她会在半夜爬起,记录下迸发的灵感,不断修改调试,近乎苛刻地要达到完美;为了深思一个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她坐错公交车、上错楼、穿错袜子、拿钥匙去开别人家的门。节假日,她不是在值班,就是在书桌前分析演算。30多年来,她在家过春节的年头屈指可数,汛期最长的一次值守班,她连续5天没有回家,直到天气过程结束。她常笑着说,单位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每当有重大天气来袭,她便从家里带来干粮,时时刻刻守在电脑旁,观察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在各类资料间来回切换分析研判。她的手机常年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保持“战备”状态,工作起来常常是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直到肚子 “咕咕”叫时才想到啃一口手边的干粮。

面对天气预报这份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工作,即使是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想要提高1%的准确率,也要付出巨大的辛苦和努力。她常说:“天气预报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预报的准确率高些再高些。”她认为,做天气预报就像走钢丝,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因为这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09年,她精准把关,准确预报山西省春季严重持续干旱情况下的明显降雨过程,荣记山西省劳动竞赛个人一等功;她多次准确预报暴雨、强对流、寒潮、暴雪等重大天气过程,及时发布重大灾害天气预警和专题预报,多次被评为部门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勇敢挑战  果断研判获赞誉

天气预报不仅关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为生态安全、航空强国、安全生产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气象保障,是各类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等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和先决条件。她曾多次参与各类国家级、省级重大气象预报服务保障任务,每一场都是硬仗,考验着她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也考验着她的技术功底和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决断力。

回忆这些年参与的气象保障任务,她如数家珍,但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便是卫星发射气象保障工作。众所周知,卫星发射对天气条件要求极高,不能有降雨,不能有雷电,风速也不能过大。发射窗口期需要提前计算,精确到以分为单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那次卫星发射恰逢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期间,天气条件成为取决发射的关键因素。作为现场保障首席预报员,她的心里一直悬着一块大石头,四天四夜都没有休息,一直在收集最新的资料,不断演算分析研判会商,最终确定预报:发射当天5:00-8:00一直有雨,中间会停一阵,8:30-10:30又会继续下雨,10:30-11:30之间雨会停半个多小时,这是关键的发射窗口期!根据她的预报结论,指挥部将火箭发射时间确定为上午11:13分。

实况正如预报所料,跌宕起伏,当天早上5点多现场便开始下雨,并且降雨还在不断发展。她一边密切关注雷达回波变化情况,一边又翻阅着从国外到国内、从高空到地面的各种预报资料,分析了不下200张数值预报图,进一步坚定了前期的预报结论。要知道夏天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想要获得精准的预报难度非常大。时间到了7:50,窗外的雨还是不停地下着。指挥大厅也几乎每10分钟都要拨进一次电话了解天气情况,所有人都在焦灼地期盼着雨停,而她还在争分夺秒地分析着资料。有人过来开玩笑说:“看你这稳坐泰山的样子,现在还下这么大,8:00雨能停吗?”她笑着说:“这不是还有10分钟吗?你再过5分钟出去看看雨就小了。”果不出预料,等到7:55时,雨点果然小了下来,8:00雨真的停了。大家纷纷称赞:“真的神奇了啊!”。精准的预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8:30左右,雨又开始渐渐下了起来,现场的工作人员披着雨衣忙碌着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

时间渐渐流逝,到了10:20,雨还在下,离预定的发射时间仅剩不到1个小时。看着窗外不见停的雨,有人提出要不要取消发射任务的建议。因为这次发射的是一箭双星,造价特别高昂。另外卫星发射前需要加注推进剂,造价昂贵而且有效时间最多为24小时,如果24小时内由于气象条件不满足等原因,火箭无法发射,助推剂便将作废,损失不言而喻。她心里深知,如果由于天气原因发射失败,无数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这样的代价没有人能承担得起。她看着面前的各种资料,马不停蹄地继续分析研判,和天气值班室的人员一起会商讨论,她坚信,雨肯定会停。这份肯定,不仅给了卫星发射指挥部信心,也是在给自己加油打气。到了10:35,雨果然停了!发射按原定计划继续进行,她也转战到指挥大厅,紧张的工作暂时告歇。但此刻她的脑海里还仍然盘旋着各种资料数据,发射窗口期的天气条件是否如期所料,这样的担心一直悬在她的心中,等待着实践的检验。“5、4、3、2、1,点火!”“发射成功!”指挥大厅到处洋溢着欢呼声,而她仿佛还沉浸在对天气的预报分析中,思考着这次预报的得失成败。在一次次精准预报的背后,离不开她数十年如一日如工匠般对天气预报机理的潜心研究,离不开她不分昼夜值班值守的丰厚积累。

多少年来,在重大气象服务保障的一线,常常能看到她瘦弱却坚定的身影,成为全省天气预报服务定海神针般的存在。2019年在太原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她再次被指派为首席气象服务专家赴现场进行气象0服务保障。由于正值我省“七下八上”的主汛期,短时强降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高发频发,预报难度极大,天气预报再次面临巨大的挑战。迎着困难上,踩着苦字行,这样的考验对她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就在8月8日开幕式当天,恰好遇到强台风“利奇马”向浙江沿海靠近,降雨随时都可能来袭。难道开幕式要因为这场降雨而取消吗?这道难题,摆在了她和“战友们”面前。8日一早,赵桂香便与青运气象台工作人员一同守在了现场的气象应急车内,查阅各类气象资料,分析研判天气形势发展变化。到了16:00左右,果然不出所料,我省东部受台风外围偏东风扰动影响,开始出现降雨。问题来了,这场降雨会影响到太原吗?她密切关注着雷达回波图,一下也不敢松懈。当发现山西上空出现了罕见的阵风锋,而阵风锋的前沿就是太原时,她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如果天气形势这样发展,带给太原的将是电闪雷鸣加狂风暴雨,对于开幕式的影响巨大。到了18:00,红灯笼体育场上空出现雷达回波,降雨似乎就在眼前,看着气象卫星云图,红灯笼体育场上空“四处冒泡、满地开花”,在场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冒泡”意味着出现对流云团,“开花”就代表对流降雨。

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起来,开幕式是否还能按无降雨的原计划进行,这时必须作出准确研判。她走出气象应急车,抬头看了看天空,又回到车内仔细查看分析卫星云图、雷达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过了片刻,她对大家说:“不是对流云,云层密度也不大,有散开的趋势,自动站风场一直没有加强的迹象,雷达回波到太原应该减弱,可按照既定方案执行。”听到这样的判断,大家极度紧张的神情都舒缓了许多,因为她就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为了让大家安心,她也握了握“战友”的手,发现在温度超过30摄氏度的车内,大家满手是汗,但手心冰凉。

19:00左右,果然如同她所判断的一样,红灯笼体育场上空的云散开了,开幕式得以顺利进行。21:30,开幕式落下帷幕,红灯笼体育场上空滴雨未下。在这场与台风“较量”的一整天,她只吃了一碗泡面。

在她的身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她多次亲赴现场,为2013年陵川森林大火、2018年山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2010年吕梁暴雨引发山洪等重大活动、2020年忻州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左权民歌汇·2020年国际民歌赛、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重大天气进行气象服务保障。她科学研判天气形势,果断给出预报结论,预报与实况相符,精准预报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潜心钻研  科技创新结硕果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加速演进,极端天气事件在全世界广发频发,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她常说:“气候条件在改变,过去的经验也常常会‘失灵’,所以研究的步伐不能停止。”业余时间,她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灾害天气形成机理和预报技术的研究中,那种投入几近痴迷和忘我。她的科研成就硕果累累,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参加完成省部级课题和业务建设项目40余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第1作者30余篇,SCI3篇,合作出版专著5部,执笔起草地方标准4部。她组建了一支山西极端降水关键预报技术研究创新团队,2023年获批山西省气象局创新团队。她牵头带领团队建立灾害天气预报模型,不断总结经验,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实时业务。在她的带领指导下,团队成员全方位成长,几乎人人有课题,个个有项目,成为单位的业务科研骨干力量,团队科研也取得丰硕成果。她是中国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首席气象专家、山西省气象部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西省气象局冬半年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她的事迹多次被工人日报、中国气象报、山西晚报、山西青年报等报道。

传道授业  培育芬芳种桃李

在潜心研究的同时,她坚持将培养、帮助和指导青年人才进步作为自己的任务,倾囊相授,大家都喜欢亲切地称她为“赵姐”。

每当有天气过程时,她都会早早来到天气会商室,与预报员们一起分析研判,手把手指导他们分析每一张天气图,教会他们分析思路和方法。她也常教育年轻的预报员们:“细节决定成败,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她对每一份预报产品中的语言表述要求极高,她说不仅要把所有天气情况准确体现在一段话中,也要用“接地气”的语言让服务对象能够看懂。她经常和预报员字斟句酌,确保每一份产品都是“精品”。她那种对待预报产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染和影响着无数预报员,也让“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代代传承。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培养出多名省级首席预报专家、青年气象英才。她还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基层市县局指导业务,开展技术培训,为基层培养数名气象业务科技带头人。

为了提高预报员对灾害天气形成机制的认识,她每月都会组织预报员开展重大天气过程分析总结交流研讨会,在会上对每月天气过程进行复盘分析,这是提高预报员综合能力、改进预报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有时间,她从不会缺席。在会上她为预报员们分析的个例严格把脉、点评,也将最前沿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传达给大家。常常不知不觉就从评委席站到了汇报屏幕前,逐图进行分析,告诉大家这是什么系统?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会形成怎样的天气?为什么会带来这样的天气?她深知“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通过真实的个例才能检验出预报成果。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就是要这样一点一点“抠”出来。十几年间,她组织改版交流研讨会方案3次,亲自撰写总结模板,提高省级气象预报员的分析能力,不断适应预报新业态发展的需要以及公众对气象预报的新期待。

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只要组织纪律允许,她都会带上两名年轻预报员,让他们实地了解气象保障的需求,感受现场服务的氛围,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分析把握天气的能力。她曾说过:“虽然我们做出来的预报都是数字,数字是冷冰冰的,但预报一定是有温度的。永远要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叫产品,在用户那里用的有效果、有作用,它就会变成用品。我们要努力把产品变成用品,这才能发挥气象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中的价值和作用。”

她曾多次担任全国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山西代表队总教练,带领队伍在第六届全国竞赛中取得团体第六名、强对流天气预报单项团体第三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成绩的背后,是她对这支队伍全身心、毫无保留地指导,以及为队员们量身定制的“魔鬼式训练”。为了提高团队预报能力,她曾在赛前带队到湖北省气象局集训整整两个月。在这两个月期间,每天都是宿舍、餐厅、教室三点一线,从未离开训练营半步。白天讲课、答疑,晚上总结、阅卷。为了尽快归纳出队员存在的问题,及时为他们讲解,还要熬夜出第二天的练习题,从没有一天凌晨一点前睡过觉,甚至第二天亲自去叫队员们起床。当训练结束要离开时,她都不知道气象局的大门朝哪里开。

她把培养年轻人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她带领青年人科学设计研究课题,改进数值化预报技术,组织开展常态化业务技术交流,带动和引领了求实求进的良好学术风气。她被聘任为山西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校外硕导,常年担任山西省气象部门正研级后备人才队伍的学术导师,助力培养高层次人才。2013年以来,她先后在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山西大学,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等授课700多学时,以理论结合实际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学员们的高度评价。

她爱岗敬业,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她与风雨同行,探索万千气象,收获满满硕果。气象工作就是她终生的事业、始终不变的坚守。不忘初心,敬业奉献,是流淌在她血脉中的信念和坚持。她说未来要继续与风雨同行、同云霓作伴,将气象人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