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20912517900754510.jpg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接受采访

我国秋冬季节是雾最常见的季节。本期中国气象网《嘉宾访谈》栏目就特别邀请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为大家揭开“雾”的真实面纱,分析它的影响,并为大家生产生活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

主持人:中国气象网记者徐丽娜

嘉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

雾有能见度、成因等多种划分标准

【记者】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雾有那几种?雾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气象条件?

【何立富】雾是指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集合体,使水平能见度距离降至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通常情况下,雾是因为近地层湿空气受冷,气温降至0℃左右使空气湿度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时,在一定的凝结核条件下凝结或凝华而形成。

按水平能见度大小,雾的强度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①水平能见度距离在1~10公里之间的称为轻雾。②水平能见度距离低于1公里的称为雾。③水平能见度距离200~500米之间的称为大雾。④水平能见度距离50~200米之间的称为浓雾。⑤水平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雾称为强浓雾。

(★能见度: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能见度多少米定义为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

按形成条件,雾又分为5种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锋面雾、上坡雾。

辐射雾——我国陆地上最常见的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

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地面或水面时,因接触冷却达到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在我国沿海地区,当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向较冷的海面或地面时,常常形成平流雾。平流雾一旦形成,常常维持较长时间。

混合雾——两个接近饱和的气团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达到饱和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混合雾,有时也指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

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凝结而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

上坡雾——空气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上坡雾形成时,气层必须是对流性稳定层结,多出现在迎风坡上。

我国大雾分布基本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高山、城市多

【记者】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方的气候特征差异也很大,那么从地域来分,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的雾各有什么特点?

【何立富】雾的地理分布比较复杂,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天气现象。大雾形成由天气条件与环境因素决定,受天气系统、本地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大气稳定度、大气成分各种颗粒物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雾分布基本呈现为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一般而言,沿海、高山、城市为雾的多发地区。

我国内陆以辐射雾居多,冬半年最为多见。根据统计,年平均大雾日数在30天以上的地区有东北地区如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北部、吉林、辽宁东部和西北天山附近;东部及南部地区主要有江浙沿海、闽西北山区、四川盆地、湘黔交界地区、云南西南部地区。年平均大雾日数在60天以上的多雾地区集中在辽宁东部沿海、山东半岛沿海、江浙沿海、福建西北及沿海、四川盆地、云南西南部,其中闽西北地区和滇西南地区是特多大雾地区,年均大雾日数在100天以上。

大陆沿海大雾季节相反大陆有五大多雾地区

【记者】在我国秋冬季节,大雾在哪些地区最常见?大雾一般在一天哪些时段易出现?

【何立富】秋冬季节是我国大雾天气的多发时段,我国内陆地区的雾多出现在黑夜最长、气温最低的冬季,尤其是在12月至1月最多。主要是因为我国陆地上的雾以辐射雾为主,夜间地面冷却的作用使空中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从区域分布来看,有五个地区大雾最多:

(1)京津唐地区到山西东北部地区,其中河北、山西交界的局部地区较多;(2)江苏沿海、浙江安徽交界处到闽西部地区,其中浙江、江西交界处、浙江沿海、闽西山区部分地区较多;(3)四川盆地、四川东部-湖南东部、贵州西部-云南南部地区,多为山地,是雾最集中的地区;(4)湖北、湖南、江西交界处;(5)新疆天山地区。

与内陆地区相反,我国沿海地区最多大雾日数出现在2—8月。这与我国沿海地区大雾的成因有关。沿海地区常见大雾多为平流雾,即暖气流到达沿海的冷海面上凝结形成,因此多出现在暖季。

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中北部内陆地区大雾也主要出现在暖季,可能与该地区暖季湿度大,夜间容易形成辐射雾有关。

雾大多都是在夜间至早晨出现,经太阳照射后会逐渐消散,日变化特征明显,辐射雾尤为明显。不过,若是下垫面空气较冷,平流雾、混合雾、上坡雾、锋面雾的持续时间就会延长,有时甚至昼夜不消。

大雾影响交通安全需要更加精细科学的服务

【记者】一般有雾的时候,能见度就会降低。那么在公路、航运、海运等交通行业,雾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对哪种交通方式的影响最大?

【何立富】大雾是一种高影响天气。由于雾会使能见度降低,对公路、航运、海运交通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高速公路、飞机起降的影响最大。大雾天气常常导致许多地方高速公路封闭和机场航班延误。

最近几年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很多事故的肇因与天气有关。在雾天低能见度的情况下,若车速太快就容易发生事故。由于我国航空业发展迅速,日吞吐量越来越大,若遇上大雾天气,飞机就无法正常或按时起降,大量航班就会延误,动辄就有成千上万的旅客滞留机场,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

【记者】公路一般在能见度低于多少米的时候就会开始受影响?

【何立富】轻雾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是太大。一般来说,当能见度低于500米时,高速公路的管理者就会采取提示信息或限制车流等措施。当能见度低于200米时,高速公路一般会采取封闭措施而禁止通行,以避免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雾的观测网还不够稠密,而雾的局地性特征又十分明显,一定范围内的平均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特定地点的真实雾情。我国许多高速公路沿途或遇有山地、湖泊,所以在有些小范围的路段就有可能出现更浓的雾,甚至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团雾,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极端大雾。

经常发生此类交通事故,高速路上司机觉得500米内看得很清楚,就很放心地保持较高车速,可是当车行至某个特定路段,局地大雾变浓或出现团雾,能见度突然下降,司机来不及反应减速,就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甚至发生连环相撞的重大事故。

针对这种局地性特征,气象部门就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密观测和人性化预报服务,加强与交通部门合作,在专业交通气象服务中增加高速公路的全程实况监控,为交通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实况服务和建议措施。目前在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区都在开展这种针对性交通气象服务。

雾、霾影响空气质量霾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记者】雾如何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

【何立富】“雾”和“霾”都会降低能见度,而许多人把能见度低的天气都叫做“雾天”,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其实,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象观测上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霾与空气质量和大气环境有直接关系,其本身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而雾与空气污染是一种间接关系。有雾时,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空中气流流动不畅,空气中会飘浮的杂质越积越多;随着雾天的持续,空气流动越来越差,各种污染物、细菌等不容易扩散,就会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例如,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持续四天之久,百米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平时的7倍,颗粒污染物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几天内就夺走了4700人的生命。

【记者】秋冬季是流感、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雾、霾对公众的日常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何立富】秋冬季既是流感、呼吸道疾病的多发期,也是雾霾天气的多发季节。大雾天气时,大气停滞少动,不但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质量会下降,而且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病毒和细菌,容易引发流感、呼吸道等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肺功能异常、支气管发炎、肺癌等更严重疾病。另外,大雾天气湿度大,人们呼吸不畅,心情抑郁不安,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关节炎、腰腿痛等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记者】那么雾和霾的区别有哪些?二者相比,哪种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更大?

【何立富】前面说过,雾和霾是两个不同的气象名词。两者在物质构成,水汽含量,外观等方面有具明显差异。首先,雾是由水汽凝结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水滴或冰晶;而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微烟、尘或者盐粒等构成,主要由气溶胶组成。霾也是在静稳型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当大气处在气流不畅,扩散条件不好,冷空气不强,风速不大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污染物之间就容易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形成霾。能见度小于10公里属于霾或灰霾,能见度小于5~8公里为中度灰霾,能见度小于3~5公里属于重度灰霾,能见度小于3公里则是严重灰霾。其次,雾和霾中的水分含量也不一样,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并接近饱和时出现的一般是“雾”,而“霾”的相对湿度一般低于70%。从颜色来看,“雾”多表现为乳白色或青白色,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另外,雾有明显日变化特征,而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

尽管雾天常常出现空气质量下降,但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灰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病毒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病毒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总之,有霾的天气应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在家也要少开窗,这样可以有效隔离霾的进入。

公众需关注天气预报科学安排日常生活

【记者】目前,气象部门除了向特定行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外,是如何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众应该如何科学利用预报来安排生活、防范疾病呢?

【何立富】大雾灾害的预防,首要的是我们气象部门一定要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雾害的产生主要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雾害其影响领域和影响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雾害,作出科学的监测预报。气象部门现在每天向公众提供雾的实况监测信息和预报产品。当预报未来24小时将有区域性雾出现,且有10站以上能见度小于500米,可能对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时,中央气象台将会发布“大雾预报”。目前,中央气象台对大雾的预警分为三个级别,即“大雾预报”、“大雾橙色预警”、“大雾红色预警”。但是由于雾具有较强的局地性,各地气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大雾的预警信号划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

二是气象部门将联合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应急机制,防御和减轻大雾危害。尤其是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的布局要避开大雾多发地区;电力、交通部门要增强防御雾害的意识,对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要根据大雾的能见度水平和路面状况,科学合理地采取限速、限量和封闭措施。浓雾时按照行业规定适时采取交通安全管制措施,如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暂时封闭,轮渡暂时停航等;驾驶人员根据雾天行驶规定,采取雾天预防措施,根据环境条件采取合理行驶方式,并尽快寻找安全停放区域停靠。三是要切实加强雾害发生时的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科学认识和防御雾害能力。

总之,当气象部门发出雾的预报或者警报的时候,公众一方面要关注预报,另一方面要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建议和提示,提前采取措施做好预防,适时调整健身、晾晒、出行等安排。

谚语仅是经验性总结可用科学理论解释

【记者】有句谚语说:“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冷风冬雾雪;浓雾太阳猛,十雾九晴天。”您认为谚语中提到的这种是否正确?可不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未来的天气形势?

【何立富】这些谚语实际上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对雾天的经验性总结,他们只是抓住了雾天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不是普遍适用的规律。例如春季我国南方暖湿气流趋于活跃,地面开始解冻,天气阴雨蒙蒙,“春雾雨”就是这种天气的总结。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浓雾太阳猛,十雾九晴天”就是指的这种辐射雾。另外,“夏雾热,秋雾冷风冬雾雪”分别说的是夏季沿海地区平流雾夜间闷热,秋天锋面雾后冷空气大风,冬季降雪后地面辐射降温强等不同类型雾的形成规律。

这些谚语都可以用气象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解释,它们反映了大雾的一些地域性特征和大雾的形成原因,不能仅根据它来判断未来的天气形势。今天,气象科学已经发展到现代化水平,已远非1000年前同日而语。

大雾的减少与城市化有关赏雾要有选择

【记者】除了英国伦敦号称“雾都”之外,我国重庆也是家喻户晓的“雾都”,近年来重庆的雾有减少的趋势,这是为什么?

【何立富】据资料统计,重庆最近10年来大雾天气有明显减少。大雾的减少与城市化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下垫面气温升高;(2)受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冬季最低气温升高;(3)植被减少使空气中水汽减少、夜晚相对湿度降低;(4)大气中气溶胶增多,其辐射效应使夜晚大气向地面的长波逆辐射增加,地面辐射降温减小,影响雾的形成。

【记者】其实雾也一种很美的自然景观,例如在四川巫山就以美妙的雾景吸引了众多游客。那么大家旅游观雾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何立富】在远离尘世,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中,雾的确是一种很美的自然景观。说起巫峡的雾,想起了贺敬之先生的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还有一种景观叫雾凇,雾凇被称为北国风光中的一朵奇葩。雾凇是在有雾的寒冷天气里,雾滴冻结附着在草木和其他物体迎风面的疏松冻结层。雾凇在金灿灿的阳光的辉映下银光闪闪,仿佛是一座瑰丽的水晶宫。雾凇来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雾凇去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真正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一派天地使者的凛凛之气。雾凇性情如此,难免有人偶遇之下陶醉其中,有人苦盼数日却难觅芳踪。吉林雾凇每年吸引的大量游客前去观赏。

大家旅游观雾时,除了注意交通安全之外,还要留意空气质量。若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对旅游观赏和陶冶性情不无益处;但若是当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雾天空气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就需要取消行程或者采取戴口罩等防范措施。

(责任编辑:郑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