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节气,太阳到达黄经0度,通常在每年的3月20日、21日或22日。

“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春日时光。

在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过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气温升高,人们纷纷走向户外感受明媚的春光。

节气物候

春分节气的三候是: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元鸟,也作玄鸟,指燕子。春分时节,燕子收到春天的召唤,从南方飞来,北方的人们又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了,就像儿歌中唱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春分后,天气愈加多变,下雨时常常伴随着电闪雷鸣。在闪电的照耀下,整个天空变得通透而充满生气,仿佛给大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春分是气温由冷转暖的关键时期。春分后,我国多数地区气温回升至10℃左右,华北、黄淮等地才真正步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

在气象工作者眼中,入春这件事的门槛很严格。当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时,第一个大于或等于10℃的日期才能算是春天的起始日。以北京来说,常年入春时间在3月底。

春分时节,南方杨柳青青、莺飞草长,雨水相对增多,湿度增加,逐渐进入“前汛期”。而北方虽然阳光明媚,但气温仍然不稳定,早晚温差较大,夜间甚至还会出现冰冻的现象,而且气候干燥、风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沙尘天气。因此在春分时节,还应注意“春捂”保暖。

从民俗谚语中可以看到,古人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春分期间的晴雨、冷暖、风,来预测后期的天气气候。比如“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春分不暖,秋分不凉”“春分大风夏至雨”“春分南风,先雨后旱”。这些谚语凝结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但科学性远远没有现代的气象预报准确。

节气农事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节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也是许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土壤解冻且变得潮湿,非常适合耕地播种。北方地区开始种植春麦、春玉米、春豆等作物,南方地区则开始进行水稻的春季播种。由于此时气温仍然不稳定,回升后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持续偏低,俗称“倒春寒”。倒春寒在南方会造成早稻烂秧,在北方会影响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生长。

春分时节,许多果树开始萌芽,农民会在此时进行果树的修剪和病虫害的防治,帮助果树形成适合果实生长的树形结构。

气温回升,鱼类也开始活跃起来,很多地区的渔业会在春分节气之后迎来生产高峰。

节气花信

春分花信是: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枝间新绿中,淡红色的海棠花,收到春天已经到来的“情报”,如约开放。海棠花与牡丹、梅花、兰花并称“春花四绝”,其中海棠为四绝之首,被人们誉为“花中神仙”“华贵妃”。

一簇簇雪白的梨花,用它们的美丽迎接着每一个到来的春天。梨花的花瓣薄而透明,阳光透过花瓣,形成柔和梦幻的色彩。梨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诗人常用梨花来描绘柔美的风景和纯洁的感情。

木兰花代表着高贵、英勇的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朵朵木兰在枝头矗立,静静等待着春风的拂动和阳光的照射,花香在空气中弥漫,振奋人心。

节气文化

在古代,春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如今,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了在春分这一天扫墓祭祖的习俗。

俗话说,“春分到,蛋儿俏”。在春分这一天,可以挑战一下“竖蛋”:选一只新鲜的生鸡蛋,在桌子上将它大头向下平稳地立起来。之所以在春分可以完成挑战,和此时地球的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的平衡状态有关。蛋壳表面其实是凹凸不平的,根据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道理,需要找到蛋壳与桌面接触的三个合适的支点。同时,新鲜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竖立。

春分也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人们会到郊外踏青赏花,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感受生命的力量。

《七绝·苏醒》

宋代·徐铉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